媒體報導

我有正能量:「織」出暖家 長者手工藝編織生命故事

藝術的核心是表達,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作者費煞心思、獨一無二的創作,具有作者本人的特色。日前有頤養院舍舉辦活動,以「家」為題,展出在院舍居住的長者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,藉作品訴說他們的生命故事,重溫昔日光輝。

「我行過幾十年船㗎!」94歲的方堅平伯伯來自內地福建,小學六年級後便到居所附近的地盤工作,練出一身水泥和木工的好本領。他自18歲便開始行船,曾在船上擔任髹漆和舵手的工作,並到過台灣、泰國及巴拿馬等地,自言半生在海上漂泊。方伯伯後來為照顧家人,才毅然放棄海員的工作,在香港定居。他的作品也有着航海和木工等元素,正方型的編織品以和帆船一樣的白色作底色,並加上油掃吊飾,營造出航海的感覺。方伯伯希望結束展覽後,作品能夠放老人院的大堂外,供其他人參觀。

「間房入面3個櫃,全部都係由我爸爸自己親手整。」方伯伯的女兒方小姐坦言家中4兄弟姊妹均是父母胼手胝足養大。在她眼中,父親是典型的好爸爸,盡責非常,家中大小傢俬大多出自父親手中。作品中的油掃吊飾更令她回想起,父親總會將不同大小的油掃放在天拿水中仔細擦拭的情景。她慶幸自己繼承父親細心、有耐性的特質,並感謝父母的付出,「雖然我哋唔係好有錢,但爸爸媽媽總會將最好嘅嘢畀晒我哋。」

「我真係估唔到最後會咁靚,鑲起咗就再靚啲啊!」黃慕欣看着自己編織的作品很是滿意,年屆95歲的她在香港土身土長,在頤養院已居住近30年。她的作品同樣有在是次展覽中展出,作品以紅、黃、白、綠4色作為主調,中間配上黑色的八分音符。黃婆婆表示作品蘊含兩重意思,除了因為她熱愛音樂外,更代表她對信仰的熱愛。她希望在展覽結束後,將作品送到其他老人院,將祝福散播出去。

公眾藝術展覽「『織』時行樂—夢想編織『家』」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舉辦,展出居住在院舍的長者製作的木工和編織品,並加入嶄新的「擴增實境」科技,讓觀眾可以透過智能手機看到長者口述的故事。活動合辦機構破格空間的創辦人陳郁表示,指導長者創作時,會參考他們的背景,並在作品中加入相關元素。陳指,展覽以「家」為題,並選址在院舍中舉行,希望能夠藉此改變公眾對院舍的印象。他又感恩指導過程中有長者和他分享紡織的技巧和水手結的編法,令他獲益良多。

「織時行樂」和「即時行樂」同音,負責籌組活動的註冊職業治療師黃智恆希望長者能夠活在當下,感受創作的喜悅。黃指院舍內很多長者年輕時都曾經從事過紡紗和刺繡等工作,望透過活動讓長者從自己擅長的事中找回成就感。

該計劃由「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19」贊助,於今年9月開始至明年8月舉行。黃表示是次展覽是階段性的總結,未來更計劃延續是次主題,並舉辦木工工作坊。

報導來源:https://hk.on.cc/hk/bkn/cnt/news/20191222/bkn-20191222040003911-1222_00822_001.html

【城市匠人:傳統創意並重的織人】

消費主義興起,生活所需品唾手可得,現代人逐漸拋開對所有物的珍惜。走到購物區買新衣服、新背包等,商品琳瑯滿目,但是誰會思考背後的製作過程?工廠大廈林立的舊區中,隱藏著一間梭織工作坊,教授織布的技巧,冀讓香港人重新認識這門歷史悠久的傳統手藝,提醒著我們每一塊布都得來不易。

<走訪多國學藝 自製梭織機>

Cecilia和Barnard開創 Breakthrough Art Studio 之前,分別從事傳媒和會計業,情人倆為尋求新發展方向,於是攜手創辦工作室,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。Cecilia大學修讀設計與紡織,曾經製作漁夫帽在手作市集擺賣,後來她想做出自己的織布,又有感香港人對編織了解不多,希望讓織布可以普及「入屋」,於是和Barnard一起到台灣、老撾、印度等不同國家學習織布、竹藤等的編織技巧,亦嘗試以不同材料如粟米葉等作編織,豐富技藝,跳出傳統。

「織布的原理是貼合需要,取材源自生活,所以織布線材原料多為綿和麻」,Barnard分享不同地方的織布習慣,「北歐人以羊毛為材料,用卡織方法編出花紋,我們可以用綿和麻,以同一方法織帶。」兩人指,不同國家的編織方法有共同概念,技巧有相似之處,所以會不斷融入不同國家的織法,作出新嘗試。「傳統的織帶以民族風為主,而我們希望自己的作品更具時代感。」

為方便推廣,二人連織布機也是自家製。織布與木工是兩種完全不同範疇的工夫,Barnard從做木工的父親身上習得技能,體現了從前「男士負責織具,女士負責織布」的習俗,各有分工、各展所長。由於香港沒有參考,需從網上或其他國家取材,兩人目前已研發出第二代桌上型梭織機,可以拆卸重新組裝。除了可供購買的桌上型梭織機外,他們亦製造出中型織機,以及在德國取得藍圖製作而成的大型織機。

<接觸不同學生 製作實用品>

在推廣梭織技術的過程中,不少社福機構向他們提出開班邀請,學生包括有認知障礙的長者、智障人士、小朋友等,Cecilia和Barnard坦言,在教學的同時,他們也從中學習,Barnard指每個來學習的人都有自己的經歷,不要少看任何一個人,也不要放大自己,「曾試過在講解梭織的概念時,有個伯伯一直站在一旁聆聽,事後他跟我們分享編織的歷史,原來他是設計與紡織系第二屆畢業生!」在旁的Cecilia笑說:「是我的大大大師兄呢!」

他們開設的課程都以製作如頸巾、手袋等實用品為主,Cecilia認為在教學的時候,可以聽取學生們的故事,從中得到啟發,例如在講解時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的特性,調整教學方法,「不同的學習者理解(概念)需要的時間不同,例如小朋友學得特別快,而智障人士就會很認真檢查織品,非常仔細,講解時要簡單易明」,希望可以有系統地分享梭織的技術。

每一件衣物得來不易,密密麻麻線材,交織出珍惜所擁有的意識。守護傳統同時,開創自己的一片天,Cecilia和Barnard付出相當的努力和汗水,將梭織技術廣傳開去。

Facebook貼文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ewworldgroup/posts/10157790676662920

Original Link: https://hipstermag.org/wp-content/uploads/2019/08/HM_VOL10_page.pdf

文字報導:https://wealth.hket.com/article/2391087?fbclid=IwAR3JxNJyG4Nb3kRh9p0A7YsY5IeGbSQQwqn_huwmp3x9N7xSkLbv-i-hQOg

文字報導:https://hk.lifestyle.appledaily.com/lifestyle/retails/daily/article/20171128/20227625

Original Link: https://www.newworldclub.com.hk/artisanseries/ch/artisan20.html